《水產前沿》雜誌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摘要: 台灣水產養殖的發展可追溯到鄭成功時期,近代人工繁殖始於60年代,1962年前是傳統式的粗放型養殖。此後進入了60年代的快速發展孕育期,70年代的快速發展期,80年代的鼎盛期。










中國水產頻道獨家報導,台灣水產養殖的發展可追溯到鄭成功時期,近代人工繁殖始於60年代,1962年前是傳統式的粗放型養殖。此後進入了60年代的快速發展孕育期,70年代的快速發展期,80年代的鼎盛期。
  
1957年草、鰱魚魚人工繁殖試驗成功、開人工繁殖之先河。接著1967年斑節對蝦人工繁殖取得突破,使得斑節對蝦由原來和蝨目魚一起混養的副產品一躍成為台灣地區養殖之星。
  
1969年鯔(台灣地區稱烏魚)人工繁殖成功,開創了海水魚的人工繁殖,其方法與原理又廣泛的應用於其它魚類。如:鯛、鯰、鱸魚、石斑魚等,在短短十多年間許多人工繁殖技術相繼取得了重大突破,並且都很快地應用於生產。在這同時人工配合飼料的開發也取得了進展,1969年鰻魚人工配合飼料研究開發成功;1977年蝦類人工配合飼料投產;1978年羅非魚(台灣稱吳郭魚)人工配合飼料技術確立; 1980蝨目魚人工配合飼料問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經濟價值海水魚飼料開始開發。
  
目前台灣海水養殖的品種很多,虱目魚,鰻魚,午仔魚,鯛魚、鯰魚、鱸魚、石斑魚,貝類,甲魚等,除深海魚幾乎涵蓋了所有海水品種,這些養殖的品種的開發與政府的科研單位和民間的養殖協會努力是分不開的。
  
台灣的養殖模式:台灣南部石斑魚類單一品種養殖模式,台灣中部文蛤單一品種養殖模式,蝨目魚或鯛類,貝類和南美白對蝦混養模式,經濟效益主要來源於魚類。
  
南美白對蝦放養的密度不高,一般每畝只有5萬-8萬尾。以上這些養殖模式雖不是高位池,但魚類養殖密度都很高,養殖設備(水車式增氧機和湧浪機)達到每畝功率達到0.75KW以上。
  
台灣的養殖業者慢慢覺得中國大陸市場很大,商機無限,很多人想到大陸發展,把一些先進的養殖經驗和養殖品種帶過來。


一、台灣的虱目魚







在日常生活中,台灣人很喜歡吃虱目魚(Milk Fish),一魚五吃,魚頭用來做滷味,背上的肉用來做魚丸,魚肚用來煎或做魚湯,魚片做粥,魚皮裹上麵粉炸成又香又脆的美食。殺魚取刺有技巧,有經驗的廚師幾刀就能解決問題。


二、烏魚子加工





《舌尖上的中國》特別報導的台灣美食——烏魚子,使越來越多的人也逐漸喜歡吃烏魚子並想了解它。
  
它的加工很傳統,取生長期為2-3年的烏魚卵子縝密漂清,除去附帶物,用鹽醃漬後放在木板下壓去水分至相當程度,把它壓為扁平形;再取出整形、整理,用麻繩紮好,掛起來晾乾。
  
做成成品後的烏魚子表面呈琥珀色為上品,幾乎透明,卵形肥大,豐美堅實,而軟硬適度。吃法也很傳統:抹上58度金門高粱酒放少許油煎,煎出香味即可,配上蒜苗或大蒜口感甚佳。


三、雲林縣台西文蛤養殖





台西文蛤養殖場大概有6萬畝的養殖場,大多以一甲地(一萬平方米)為一個單元,產量三到四萬斤,以機械收穫文蛤。


四、台湾海鲜料理













台灣美食很有創意,融和全世界各種風味,精緻、口感甚佳。食材用海鮮有:鱔魚麵、烤泰國蝦、干鍋鳳螺、海鮮快炒、清蒸石斑魚等。


五、台灣養殖用水草



台灣水草業種植技術先進,用途廣泛:食用,觀賞,飼料添加。種類繁多,加之水質好。種植戶能種出優質的水草品種,其銷售地區為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等。 (文/圖喃嶸水產(上海)有限公司吳正海)


試著從大陸人的角度看台灣養殖讓人視野大開

在水果成功西進大陸之後,下一個希望是水產

台灣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如何讓水產變成世界商品,成功行銷全世界

這是一個漫長的方向,台灣不再是中華民國的台灣,而是全世界的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旻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