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獨家報導,轉載請說明出處《水產前沿》雜誌www.fishfirst.cn
摘要: 雖說我國龜鱉人工養殖和利用的歷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遠古時代,但真正快速規範發展,還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40年,由於龜鱉是我國民眾傳統的美食補品,其不但有食補價值,還有觀賞價值、藥用價值、文化價值和研究價...














我國龜鱉產業發展回顧與前景展望
  
中國水產頻道獨家報導,雖說我國龜鱉人工養殖和利用的歷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遠古時代,但真正快速規範發展,還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40年,由於龜鱉是我國民眾傳統的美食補品,其不但有食補價值,還有觀賞價值、藥用價值、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所以市場需求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越來越大,市場的需求促進了產業的發展,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市場起落的歷練,那麼我國龜鱉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什麼,產業發展前景會如何呢?為此,我就自己在這個行業中的親身經歷作一簡單回顧,並對今後發展前景談點看法和建議。
  
  一、二十世紀的風雨歷程
  
  1、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末
  
我國的龜鱉產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末,主要產區在湖南、湖北、河南和廣東,產業中主要以養鱉為主,只有廣東和湖北有很少量的食用龜和觀賞龜,那時養殖簡單管理粗放,養殖數量也極少,總產量也不超過百噸,市場上商品鱉的售價每500克一般不超過15元,野生親鱉也不過16元一斤,但養殖利潤還是超過一般養魚,市場上龜鱉產品的消費流向主要是養殖者種質需要和民眾食用。
  
  2、發展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
  
80年代末農村改革全面深入,特種養殖效益明顯,特別是甲魚的保健功效被長跑教練馬俊仁宣傳後,市場上吃的買不到,養殖更需要,價格急劇上升。當時鱉苗的價格每隻35元,商品每500克280元,親鱉每500克450元,一時間全國上下出現了東南西北中,工農商學軍,想致富,養甲魚的轟動局面。全國萬隻以上規模的鱉場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有上千家。但當時因養殖技術還欠成熟,養殖模式也不很合理,苗種質量又較差,所以養殖效果不是太好,加之投入的成本很高,真正獲利的養殖戶也不是很多,獲利的只是那些在苗種和商品流通中的經銷商。產業中真正上市鱉的產量不超過10000噸,龜的產量大概是鱉的1/10000。市場上龜鱉產品(主要是鱉)的消費流向為;養殖需要60%,企業公關需求25%,賓館飯店10%,民眾消費5%,市場價格呈迅速上漲勢態。
  
  3、動盪於90年代末
  
脫離實際價值的甲魚價格推動著國內大規模無序擴張的同時,國外產品大量進入,而此時養殖技術進一步成熟,養殖產量迅速提高,到90年代末養殖產量猛增至12萬噸(含境外進口),在國內外商品大量充塞國內市場後,價格急劇下跌,商品價格每500克只有十幾元,基本與成本持平,此時一些高投資的養殖場先國營後集體紛紛倒閉關門。到20世紀的最後一年大盤點時,養鱉業30%倒閉或停產,30%平衡堅持,20%微利生存,只有那些良判形勢發展,果斷決策新方向的20%企業在取得暴利後形成新的產業化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此時產業中龜的產量有很大的提高,與鱉比例從萬分之一迅速提高到1/5000,而且價格奇好隨即掀起一股養龜熱。市場上龜鱉產品的消費流向由於價格的平民化改變為民眾消費60%、賓館飯店25%。企業公關15%。
  
  二、新世紀新展望
  
  (一)新世紀初苦澀冷暖
  
進入新世紀後,行業產業鏈基本形成。科研、養殖、加工、銷售和相關的服務產業形成一條龍。養殖跟著市場走,經過幾十年的產業調整,龜鱉的主產區也由過去的華中地區為主逐步轉移到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鱉的價格到2001年開始回升,到2002年底,杭州的溫室鱉每500克買到了22元,而那時的成本已降到500不超過10元,廣東的外塘鱉買到南京每500克30元,而成本不超過15元,那年,85%的養殖戶獲得了較好收益.養鱉業的春天似乎來到了。在此同時,養龜業也開始在迅猛發展,而市場上其它農產品價格上漲並不多,顯然,養龜鱉的利潤已超過了當時的社會平均利潤率。一時的利好形勢促使2003年投資龜鱉業再度一哄而起,鱉產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5.6萬噸,龜的綜合產量也突破了5000噸,而當時的市場需求還不到12萬噸,到2004年春節後,杭州溫室鱉價格暴跌到最低時的每500克8元,低於當時的成本每500克11元。秋季廣東的外塘鱉,離池價也只有13元左右。直到2005年底,價格逐步回升,龜鱉業又看到了曙光。然而,產業的低水平發展,卻不能使產業能在平穩的基礎上持續發展,往往當國內的產量幅度稍有變化時,市場也隨之動不定,所以靠單一的養殖和鮮貨上市已成為影響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新年代新轉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和經濟全球化,我國的龜鱉產業也由過去見好大家上,不好大家亡的大幫轟改進為按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動態走勢來審時度事理性分析,隨著新觀念的改變,新思路的轉變,各地開始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產業調整,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產業區域調整
  
產業地域優勢也因市場、經濟和文化的不同開始從資源型的華中地區轉移到經濟發達市場型的華東、華南地區。預測到新世紀二十年代(2010年後),我國龜鱉產業的區域調整會形成以下格局;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以高新技術、精密加工、市場貿易(含出口)為主,這是因為這兩個地區交通發達、信息發達、市場發達、科技發達、口岸發達但資源卻越來越缺乏,如土地、人力和優質水資源等。商品和苗種生產以華中、西南和北方地區為主,特別是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廣西、四川和北方部分地區。這些地區水源良好、土地資源相對充足,特別是可用來進行生態型混養的標準池塘面積大設施好,還有勞力資源,加溫能源等一些優勢。
  
  2、產業結構調整
  
應市場的變化進行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是產業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龜鱉產業的發展從單一的養殖銷售,到如今形成的一條龍產業體系,在生產和經營結構上也開始調整,使產業形成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出現了產業經營多樣化、養殖模式多樣化、產品形式多樣化、銷售形式多樣化和區域管理合作化的可喜局面。
  
  3、產業主體調整
  
龜鱉產業的投資主體,也隨著產業的發展不斷調整。龜鱉產業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養殖經濟,和其它養殖業不同,龜鱉產業的投資主體大多已不是農村農民,而是各個行業的成功者,如房地產業,紡織業、機械製造業等等,個中原因是龜鱉產業的總體前景看好,產品交易無煩惱的欠款現象。所以到目前產業投資又出現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東南西北中、工農商學軍,要致富搞龜鱉的投資新局面。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文化宣傳,民眾對龜鱉的認知也逐步提高,市場需求也逐步增加,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推動養殖業的發展,到新世紀第一個年代結束時,全國龜鱉的總產量已經超過了20萬噸,產業發展也步入了比較穩定的軌道。
  
  (三)新市場需要新產品
  
龜鱉是我國傳統的美食補品和觀賞寵物,在剛興起時,當時有限的野生資源不但市場消費需要,一部分還要作養殖的種質,所以市場上貨缺價貴,消費者買龜鱉很少顧及品種與質量,只要是活的買了就走。而今隨著龜鱉產業業的迅猛發展,養殖產量越來越多,加之境外龜鱉的大量流入,市場上貨足價廉,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好勢頭。特別是消費者對龜鱉的價值認識也有進一步提高,市場消費也越來越注重甲魚的品質,並以質論價,合理消費。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1、養殖方式和養殖時間不同價格不同
  
我國的人工養鱉,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養殖方式也越來越多,如到目前為止有以下幾種。一是全封閉控溫養成式。即在黑暗的全封閉溫室養成的商品甲魚,這種方式養成的甲魚,全身體色較深,細皮嫩肉,較肥胖。養成周期在8—10個月之間;二是採光控溫養成式(多為塑膜大棚)。這種方式養成的甲魚體色較自然,也是細皮嫩肉,略肥胖。養成周期為9—12個月;三是苗種階段在控溫室養殖,長到200克左右當室外氣溫達到養殖條件時,就移到室外養成商品鱉。這樣養成的甲魚體色也較深,肥瘦適中,活力強。養成周期為10—15個月;四是苗種階段在控溫室養到200克左右的鱉種,然後移到室外進行低密度池塘混養的方式。這樣養成的甲魚,體色近於野生,肥胖適中,規格大,活力強。養殖週期在12—16個月之間;五是先把苗集中培育到50克左右,然後直接低密度放到外盪水域或池塘用野生飼料粗養,並在原池塘過冬。養殖週期一般需要2年到2年半。這樣養成的鱉體色如同野生,體較扁瘦,規格大,活力強,還有一種是從苗開始全過程在野外池塘養成,這種龜鱉不但質量好口味也更好,品質叫作不是野生勝野生。根據上述不同的養殖方式和周期長短進行論價為第一種方式最低,最後一種最高。最高售價仍在每公斤300元左右。一般每隻體重在1500克以上的,幾乎仍處在供不應求的勢態。
  
  2、品種不同價格不同
  
雖然我國養殖的甲魚品種大多是中華鱉,即使是境外鱉,形態也差不多。然而各地區消費者根據自己本地的風土習俗來選擇自己喜愛的品種形態。如在杭州同樣的規格,境外鱉價格最低,同時中華鱉白底板的價格就較本地花底板的要低,本地花鱉賣價最高。相反我國北方和內地卻喜歡白底板的鱉,不喜歡花底板的。對境外的鱉有些地區因怕不經動檢走私入境帶入病菌而不敢買,所以地域品係不同,售價也就不同。
  
  3、上市季節不同價格不同
  
由於養殖方式和技術的改進商品鱉上市已不像過去只集中秋冬兩季,而是可以常年上市,然而不同季節上市,價格就不同。由於中國民間消費的習俗多集中在節日和婚請客宴的季節,所以春節、中秋節時售價為最高。再是臨近學生考試時節的售價也較高。而其他季節上市價格相對較低。
  
  4、品牌產品逐步走紅
  
我國入世後,各地政府對農產品進行無公害化生產十分重視,加強了指導和監管力度。大多數養殖企業也實施了產品的品牌戰略。使產品全過程能做到生產有標準、產​​品有檢驗、上市商品有包裝的操作規範,產品質量大大提高,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等地的地方執法部門對上市龜鱉商品的質量監管越來越嚴,使進入市場的商品龜鱉質量大大提高。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服務質量也由過去只要走出商品櫃檯就萬事不管的消極態度,改進為現場幫你宰殺清洗和送貨上門等服務。特別是名牌產品更是走紅市場,如浙江的明鳳甲魚和廣東綠卡甲魚在分別獲得中國無公害農產品後不但價格和銷量大幅提高,產品也呈供不應求的良好勢態。
  
以上是食用龜鱉的市場新特點,其實觀賞龜的市場也有新的發展,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觀賞龜市場也日漸興旺,同時養殖者應市場需求的推動不但增加了國內本土觀賞龜的養殖產量,同時還從國外引進了許多好品種,到目前為止我國人工養殖觀賞龜的品種已超過50個,所以無論是品種還是產量都為全球第一。
  
  5、加工與出口勢頭趨好
  
我國龜鱉產品的加工,雖然起步較早,但因傳統的鮮食習慣​​和上世紀末假冒產品的暴光使加工業的發展步履艱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工業化速度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已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龜鱉雖是美食補品,但宰殺麻煩烹飪費時,人們對加工產品開始有所關注,到新世紀初,我國甲魚的粗、深加工產品已有幾十種,如上海梅林的紅燒甲魚罐頭、浙江的晶磊鱉血丹、明鳳香辣甲魚塊、綠卡的紅燒甲魚塊,海南養身堂龜鱉丸、椰島鹿龜酒、河北的鱉甲酒、江西的紅燒龜肉壇等等。但這些加工還屬於粗、深加工的範疇,真真的精細加工仍處初級階段,特別是龜鱉肌體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加工更應加快步伐,因許多研究表明龜鱉肌體中含有豐富的抗癌和男子壯陽的有效成分,所以龜鱉的精細加工前景看好。
  
龜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食補品,華人不管走到那裡都不會忘記食補的傳統和要求,而周遍國家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澳洲。因有相同的飲食文化和食補風俗,也對龜鱉產品也特別青睞。所以這些年來龜鱉產品的外貿勢頭良好。
  
  (四)前景看好 道路艱難
  
我國龜鱉產業市場經過多次的起落調整,雖說有了很大的改進,也越來越成熟,到2012年底,全國龜鱉的產量已超過30萬噸,但在產業機構上還需進一步深入調整和提升,特別是隨著我國城鎮化不斷深入,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實際養殖面積會逐步下降,在養殖成本上由於飼料原料的日益匱乏和價格的不斷提高,養殖管理人才的不足和熟練技工缺乏及用工資的快漲,以後發展的道路會更加艱難。
  
還有是對市場的研究方面作的還很不夠,如對龜鱉產品的消費流向和消費心理,市場的中長期走勢和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對龜鱉產業和市場的影響等等。在產業組織上,雖然已有許多產業協會和合作組織,但大多還是政府在主導行事,管理者也是以政府退居的官員為主,無論從觀念和思路還很難與真正的市場接軌,但我想隨著我國政府職能的改進和政體改革的推進,這些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所以我國龜鱉產業的前景是光明的,只要廣大同仁共同努力,我國龜鱉產業的發展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為此我提出以下建議;
  
  1、 龜鱉生產要向工業化發展
  
新型的產業須向工業化邁進,並以工業化生產的理念和管理進行生產,也就是說,今後的龜鱉鮮活產品的生產是完全由人工可控的工廠化中進行,基本做到生產標準化,設施現代化,質量可控化,操作自動化,不可能再去佔用大量的土地去搞養殖。
  
  2、採用家庭養殖集團經營的模式
  
雖說生產工業化,但生產管理我還是提倡家庭化,因為養殖龜鱉是一項責任性很強的工作,其不但在管理中要求認真細緻,各項操作要規範利索,而且還要能吃苦耐勞,這在一般大型養殖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養殖效果總趕不上家庭龜鱉養殖場。相反產品的銷售和品牌建設可採用合作化的形式按集團化統一標準經營,而操作這項工作的都是些不會養殖卻會經營的高級人才,一些地方以合作社的名義,幾十戶聯合在一起,統一包裝,統一形象,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價格甚至同一物流對外銷售,效果也很好。
  
  3、提升加工檔次增加產品附加值
  
雖然我國龜鱉的綜合利用已有長足的發展,加工也也從食用烹飪加工到真空包裝加工,目前還有一般的深加工,如龜鱉粉膠囊、甲魚肽膠囊和一些龜鱉營養口服液等,但這還不是精細的提煉加工,真正做到針對性有效成分的提煉加工,還需要深層次的研發,如龜鱉中抗癌因子的提煉等等,從而提高龜鱉產品的附加值,提高龜鱉產品的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
  
以上是我對我國龜鱉產業發展的一點不成熟的總結和建議,不當之處,望大家諒解(趙春光)

中國水產頻道獨家報導,轉載請說明出處《水產前沿》雜誌www.fishfirst.cn ,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謝謝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旻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