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導,一個外來生物,變形為農業、工業、服務業的三棲“明星”;一隻稻田“害蟲”,生出了6家億元企業、數十個產值千萬企業,解決當地上十萬人就業,產業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從種植、養殖,到加工、貿易,再到精深加工,層層多贏、環環增效。在土地細碎、成本高企、勞動力短缺、污染等不利因素的掣肘下,我國現代化農業如何破局發力? “中國小龍蝦之鄉”湖北潛江書寫的市場傳奇,或許可資鏡鑑。
“蝦稻共作”,展現民間創造力
8月初的積玉口鎮,稻香沁人心脾,這裡是“蝦稻連作”的發源地。寶灣村54歲農民劉主權遇到了一個難題:去年包的地,今年農民問他要回去。 “因為種稻養蝦一年比一年賺錢,小龍蝦越來越火!”劉主權說。
不過,這個“難題”算得上是劉主權自己給自己出的。
上個世紀90年代,小龍蝦在農村被盛傳為外來“害蟲”。 “夾斷秧苗的根,尤其是在田埂打洞,保不住水,很讓人頭疼。”劉主權說。
2000年10月,劉主權大膽嘗試稻田養蝦。 “先養蝦子,然後再種水稻,蝦稻連作兩不誤。”他低價買了150公斤野生小龍蝦放進稻田,到第二年春季水稻種下去的時候,他已收穫了1500公斤小龍蝦,賣了5000元錢。
“蝦稻連作”成功了,劉主權被稱為“中國蝦稻連作第一人”,從此“一水兩用、一地兩種”的種養模式在江漢平原流傳開來,走向全省。過去的農田害蟲成了生財致富寶貝,四季多水的冷浸低產田如今成了“聚寶盆”,一地難求。
2006年,湖北省委把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一號文件”,在全省大力推廣,使湖北一躍成為了世界小龍蝦養殖中心,並成就了“世界龍蝦看潛江”的美譽。
潛江市委書記張桂華說:“來自民間的智慧和創造力,最符合自然和市場規律。小龍蝦15年來的發展經歷驗證了這一點。政府要做的就是尊重和保護民間創新,為它們創造更好的條件與環境。”
創新沒有終點,探索不曾停止。 2010年4月前後,由於持續低溫陰雨,許多小龍蝦規格不達標,但是馬上要插播水稻,蝦農們不得已只能低價甩賣。 “蝦”與“稻”的岔口矛盾如何破解?
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帶著農村養蝦能人、水產技術員開始摸索,2011年在潛江後湖農場張家窯分場建立“蝦稻共作”養殖模式實驗基地。通過反复比較試驗,養蝦的稻溝由原先的1米寬、0.8米深小溝,改挖成4米寬、1.5米深大溝,最終實現種一季水稻,養兩季蝦子。
“到插秧的季節就排水,蝦子自然到大稻溝裡;秧苗長到一定程度,再灌水,蝦子又可以享用稻田的天然餌料。有了大稻溝,一年可以養兩茬蝦,畝均經濟收益從原來'蝦稻連作'的1200元增加到4000元,翻了兩倍多!”陶忠虎說。
潛江小龍蝦的名氣,正是因為“蝦稻共作”的生態種養模式。 “小龍蝦被稱為'動物荷花',生存在清水里,污水環境裡待不下去。最重要的是,養蝦的稻田不能施用化肥和農藥,要打藥也得是人都可以喝的生物農藥。”積玉口鎮水產技術中心主任姚述坤說,因此“蝦稻共作”模式裡的小龍蝦營養安全,稻穀也是無公害的綠色產品,生態和經濟價值雙贏。據了解,當地一斤“蝦稻”賣到了9元一斤,是普通稻穀價格的3倍多。
來自潛江市農委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市生態種養的小龍蝦麵積達到28萬畝,超出全市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截至目前,小龍蝦產量達到4.5萬噸,預計全年達6萬噸以上。張桂華表示,在農產品價格下跌和經濟形式總體不樂觀的背景下,近兩年來小龍蝦逆勢上漲,讓農民連年增收,今年農民人均收入較去年又增加1000元。
“紅”遍內外,遵循市場決定力
8月12日一早,潛江市總口農場關口分場農民張立成拉著幾十斤小龍蝦,來到城區小龍蝦交易中心出售。他今年是第一年養蝦,實行蝦稻共作,多的一天要賣千把斤,少的六七十斤,眼下接近收尾期,出蝦不多了。
今年6月的旺季,記者在交易中心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天微微亮,本市以及臨近縣市的蝦農陸續趕來交售小龍蝦,數十上百的收購商在這裡一字排開,市場上人聲鼎沸,火爆異常,空氣中瀰漫著小龍蝦又鮮又活的氣味。這裡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高峰期每天的成交量達到5萬斤。
40歲的張立成今年第一次養蝦,他告訴記者,後悔自己搞晚了。記者問,如果農民家家都養蝦,會不會市場不好?他擺擺手說,“不會!潛江的小龍蝦,不是賣湖北,是賣給全國,賣給全世界。”
國際市場潛力巨大。潛江小龍蝦養殖協會會長姜友餘說,一隻小龍蝦,已經有了自己的市場地位。每年從4月到10月的半年時間,它都是大江南北餐飲市場的明星,“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龍蝦烹飪口味的多樣,征服了南北口味,市場潛力非常大。”
在江浙滬、兩廣、京津、兩湖、雲貴川等地區,每到夏秋兩季,小龍蝦就掀起一股消費風潮,成為城市里大街小巷餐館酒店餐桌的“時令美食”,一些小龍蝦主題餐館幾乎天天爆滿、一桌難求。去年以來,潛江小龍蝦還先後與天貓、京東、一號店等合作,更讓小龍蝦搭乘上電商快車。
在今年6月底舉行的“淘寶首屆國際龍蝦節”上,6萬斤潛江小龍蝦4天之內被搶購一空。這次活動的策劃方武漢蜂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葉飛說:“小龍蝦的電商市場出乎意料,因為是烹飪好的熟食,消費者食用非常方便,一推上網,就一蝦難求。”
小龍蝦的市場傳奇不止於此,真正讓它名聲大噪的是成為出口創匯明星。近年來,潛江小龍蝦爬上了歐美餐桌。在歐洲市場上,潛江小龍蝦的市場佔有率達到60%。截至目前,小龍蝦出口創匯已達到1.1億美元。張桂華說:“這個成績來之不易,也相當不錯,因為當前外貿形勢並不樂觀。”
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是顯而易見的,政府、企業、養殖戶要做的就是順應這種力量。記者採訪中遇到的潛江乾部,他們談得最多的是“尊重市場”。
“產品就是一種市場資源,把產品做好、做精、做強,就是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這是潛江小龍蝦能夠在嚴苛的西方食品安全標準裡成功的秘訣。”潛江市市長黃劍雄說。
工業化思維,延長產業生命力
從生態種養到培育餐飲市場,小龍蝦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解決城鎮就業、繁榮服務業的“金疙瘩”。然而,隨著市場的普及、消費體量的增大,小龍蝦產業面臨一個大難題:整個蝦身能吃的部分只有20%,剩下的蝦殼、蝦頭等“廢物”占到80%。據潛江水產局介紹,小龍蝦加工後,全市每年產生廢棄蝦殼數万噸,這些廢棄物往往是一棄了之,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蝦殼並不是廢物,相反是非常有價值的工業原料。”張桂華說,“如何精深加工利用是一篇大文章,可以實現一二三產聯動。”為此,當時市委市政府班子帶著企業家到江浙一帶考察如何利用蝦殼等廢棄物。
據介紹,甲殼素是從蝦殼、蟹殼裡提取的天然生物高聚物,是一種再生資源,廣泛地應用於醫療、紡織、印染、化工、造紙、食品、化妝品、農業等行業,可以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
潛江市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說:“面對龍蝦產業發展的瓶頸,必須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延伸產業鏈,對廢棄蝦殼進行深加工。解決了蝦殼的問題,小龍蝦才算從頭吃到尾。”
華山公司通過與湖北省農科院、湖北省水科所、武漢大學等科研院所聯繫,走產學研合作的方式,加強對該產業的前瞻性跟踪研究、關鍵性技術的攻關、共性技術的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08年11月,總投資4.15億元的華山水產年處理10萬噸廢棄蝦殼深加工項目正式啟動。總投資5500萬元的一期工程主要從甲殼素中提取氨鹽、鉀鹽、鈉鹽等,當年11月底就正式投產,現已形成規模化生產,實現產銷兩旺,而且公司計劃盡快將一期工程升級上檔,通過GMP認證。
點即看影片連結:走进潜江华山水产公司 看如何榨取小龙虾的价值
華山水產副總經理姚華介紹,最開始是解決變廢為寶的問題,只是初級加工。華山公司生產的甲殼素幾乎全部出口美國,在美國生產高附加值的保健品和化妝品,巨額的經濟利潤被國外廠商拿走。 2011年,華山公司與武漢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攻克精深加工難題,逐漸推出自己的健康保健產品,把高附加值留在國內。
一隻小龍蝦最終成為炙手可熱的高科技產品。張桂華說,有了甲殼素的精深加工,小龍蝦產業實現了跨越一產、二產、三產的深度融合,互為犄角,共生共榮。
據介紹,潛江僅華山水產公司就容納了1800人就業,其中70%是當地人,工人年均收入2.5萬元,顯示出巨大的社會效益。
小龍蝦成為潛江這個農業大市的發展“牛鼻子”,演繹了市場傳奇,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現代農業道路,給當地帶來了多元化、立體式的發展。隨著與旅遊、文化等產業的深度“接駁”,小龍蝦未來還將為潛江帶來更多可能性。
文章來源:中國水產頻道http://www.fishfirst.cn/article-51202-1.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