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的發生除了與大量的弧菌感染有密切關聯之外,也和養殖生態環境差、藻毒素的影響、對蝦自身體質虛弱以及其它病原的為害等諸多因素有關。
文/圖 海南大學 蘇樹葉 陳金玲 柯楊勇
 

自2009年以來,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Early Mortality Sydrome)在亞洲地區爆發病蔓延,給亞洲各國的對蝦養殖業代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最近也有學者養該並稱為"急性肝胰臟壞死綜合症"(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有關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的研究已有報導,如Flegel T.W.、Lightner D.、Eduardo M. Leano等曾報導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的主要發病症狀和致病的可能性因素,但對於該病的原發性病源和病因至今尚未有確切的定論。 

一、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的發病特點
2010-2012年期間,筆者在海南調查了大量發生"早期死亡綜合症"的蝦塘並走訪了眾多的養殖戶,通過現場的觀察,採樣檢測及與養殖技術人員的交流,發現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發生的"早期死亡綜合症"都有許多箱同的發病特點。並採集了放養30天左右攝食生長正常的和患"早期死亡綜合症"的南美白對蝦活體樣品。正常組對蝦採自海南省文昌市林梧養殖場的6口池塘,患病組對蝦採自海南省澄遠縣的馬村養殖場和南港養殖場的6口池塘。
對蝦樣品通過無菌操作害低溫保存,帶回實驗室分別進行肝胰臟和中腸組織切片、肝胰臟的弧菌和可培養細菌的檢測,並採用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方法檢測白斑綜合症病毒(WSSV)、陶拉綜合症病毒(TSV)和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HHNV)三種特定病毒。
現將"早期死亡綜合症"的發病特點和相關的實驗結果歸納整理如下:旨在為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的防治和流行病學的研究提供參考。
 
1、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的主要外觀症狀
蝦苗放養10-30天為該病的高發期,患病對蝦體色呈白濁並微紅,多數情況下肝胰臟異常腫大,質地鬆軟,顏色成淡白或淡黃色;部分患病對蝦的肝胰臟明顯萎縮,質地變硬。發病期間,換並對蝦通常在池塘水面緩慢游動或趴伏於池塘邊坡上,失去食慾,胃、腸充塞度極差,嚴重者胃腸呈紅色。該病病情發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極高,以發現少量病蝦到排塘,時間最短的僅2-3天。
患病對蝦樣品經PCR方法檢測,通常未被檢出攜帶WSSV、TSV、IHHNV等特定病毒,但肝胰臟和腸組織均漿經TCBS培養基的培養,均被檢測出有大量的弧菌。對蝦的發病通常與蝦池蝦池藻類的老化死亡有密切關係,檢測池水的弧菌數量較大,且往往是綠色弧菌佔絕對優勢。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的Lightner較受在2012年8月的曼谷研討會上指出,到目前為止,以越南和中國採集的換並對蝦樣本的組織濾液在人工感染實驗中無法證實該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蝦樣品的PCR測試試劑結果顯示,"早期死亡綜合症"與白斑綜合症病毒、黃頭病毒、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與桃拉綜合症病毒沒有直接的關聯。2013年3月,拜耳(四川)動物保健有限公司的劉濤博適應Chalor教授的邀請前往泰國農業大學參觀訪問,據Chalor教授介紹,他們的實驗中心在一年多前就嘗試用病蝦作為實驗材料發展人工感染實驗,甚至用病蝦的肝組織均漿濾液注射到健康的對蝦,其結論也不能導致健康對蝦的發病,一直認同"早期死亡綜合症"不是由病毒引起的觀點。 
 

2、對蝦肝胰臟與中腸的組織學觀察
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正常對蝦和患病對蝦肝胰臟和中腸的組織型態有很大的差異。正常對蝦的肝胰臟為復管狀腺,由多多級分支的腺小管組成,腺小管管壁由單層細胞購成,管腔呈五角或四角星狀,腺細胞正常;中腸管壁組織厚度均勻、致密,腸腔中充滿內含物。換並對蝦肝胰臟的腺細胞間係變大,腺細胞核變小,腺細胞有不同程度的自溶現象,腺小管變形;中腸腸壁變薄,腸黏膜脫落並散落魚腸腔內,腸腔內沒有內含物。

 

 
3、對蝦肝胰臟弧菌和可培養細菌的數量
通過與生長正常和患病對蝦的活體樣品體內細菌的檢測,發現兩者肝胰臟和腸道均有大量的細菌,但兩者細菌的數量和種類有顯著的差異。
正常組織對蝦肝胰臟可培養的細菌密度範圍為1.59X10 6- 5.83X10 6 cfu‧g -1,平均值3.18X10 6 cfu‧g-1;弧菌密度為1.46X10 5-2.99X10 5cfu ‧g-1,平均值1.97X10 5 cfu‧g-1,佔可培養細菌的7.64%;在TCBS培養平板上觀察,黃色弧菌佔絕對優勢,密度範圍為1.20X10 5-2.86X10 5 cfu‧g-1;綠色弧菌的密度範圍為0.6X10 4-3.9X10 4 cfu‧g-1,黃色弧菌的密度是綠色弧菌密度的10.25倍,其中的一株黃色弧菌為絕對優勢菌株。

患病對蝦肝胰臟的可培養細菌密度為2.87X10 6-8.24X10 7 cfu‧g-1,平均2.71X10 7 cfu‧g-1;弧菌密度為1.28X10 6-3.59X10 6 cfu‧g-1 ,平均1.87X10 6 cfu‧g-1,是正常對蝦的9.5倍,弧菌佔可培養細菌的15.89%;在TCBS培養平板上觀察,綠色弧菌佔絕對優勢,密度範圍為1.02X10 6-2.97X10 6 cfu‧g-1,平均1.42X10 6 cfu‧g-1,黃色弧菌的密度為0.2X10 6-0.3X10 6 cfu‧g-1,綠色弧菌密度是黃色弧菌密的的3.16倍,其中的一株綠色弧菌為絕對優勢株。
兩株優勢菌株均為格蘭氏陽性菌,菌體為彎桿狀,無芽孢,對弧菌抑制劑O/129均敏感,發酵葡萄糖產酸不產汽,升長需NaCl,可利用D-甘露醇,在TCBS平板上分別形成黃色和綠色的原型菌落,具有弧菌屬的典型特徵。
今年3月,Chalor教授向拜耳(四川)動物保健有限公司的劉濤博士介紹,他們在泰國和其他地區也發現病蝦的肝胰臟內有大量的細菌存在。他還透露,Lightner教授最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在越南的一些區塊,他們在"早期死亡綜合症"病瞎體內分離出一些細菌,目前還在研究試驗當中,看是否就是這些細菌導致病蝦的原因。
 4、兩株弧菌優勢株對南美白對蝦的人工感染
 我們以患病對蝦的肝胰臟分離出一株弧菌優勢菌株,在TCBS培養基上其菌斑的顏色呈綠色;正常對蝦的弧菌優勢菌株則是一株黃色弧菌,在TCBS培養基上其菌斑的顏色呈黃色。在實驗室條件下,分別用兩株弧菌優勢種以不同的密度梯度接種到水族箱對健康的南美白對蝦幼蝦進行人工感染試驗。
實驗結果表明:沒有接種任何菌株的對照組的對蝦攝食生長正常,實驗結束時,水體和對蝦肝胰臟內均檢出少量的黃色弧菌,但未檢出綠色弧菌;在接種綠色弧菌的試驗組中,只要水中綠色弧菌的接種密度達到0.5X10 4 cfu‧ml-1時,水族箱的對蝦以接種的第3天開始出現死亡,10天內的累計死亡達到72%;2;當接種密度為2.5X10 4 cfu‧mL-1時,10天內的累計死亡達到98%。死亡對蝦的外表症狀與"早期死亡綜合症"基本一致,出現肝胰臟腫大、顏色淡黃、死去食慾、空腸空胃等典型症狀,並以死亡幼蝦的肝胰臟檢測到大量的綠色弧菌和少量的黃色弧菌。

二、"早期死亡綜合症"的防控措施
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的發生除了與大量的弧菌感染有密切關聯之外,也和養殖生態環境差、藻毒素的影響,對蝦自身體質虛弱以及其他病原的為害等諸多因素有關。
因此,改病的防控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應同時以改善養殖環境、控制和消病源和提高對蝦自身免疫功能等多方面著手才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經過兩年來的生產實踐證明,只要方法對頭,措施得力,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仍然是可防可控的,許多成功的養殖案例已證實了這一點。
1、定期檢測水體中弧菌密度
綜合分析期發病的特點,筆者認為"早期死亡綜合症"是對蝦一種細菌性的消化系統疾病,綠色弧菌的大量感染導致對蝦消化系統疾病,綠色弧菌的大量感染導致對蝦消化到的菌群失衡,為害和損傷對蝦的消化器官,使對蝦失去食慾並最終導致對蝦的大量死亡。
在以往發生"早期死亡綜合症"的蝦池中,養殖水體中通常被檢測出有大量的綠色弧菌。建議在蝦苗放養前要檢查水中弧菌的密度,若水中綠色弧菌密度超過3.0x10 2 cfu‧mL-1 或總弧菌密度超過5.0x10 3 cfu‧mL-1,應進行水體消毒和適量施用有益微生物後再放苗;養殖期間每5-7天檢測一次,若發現水中弧菌超標,應即時進行水體消毒,24小時後在適量施用有益微生物。
2、培養和維持良好的水色
池塘水色是水中單細胞藻類密度和種類組成的綜合表現。藻類的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吸收水中無機氮、磷和二氧化碳,對改善水質和促進池塘物質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以往發現弧菌數量的增加和"早期死亡綜合症"疫情的發生通常都與"倒藻"有密切關係,所以許多養殖戶忽略培藻環節,採取清水放苗,筆者認為這是一種不可取的作法。放苗錢的培藻施肥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透明度以30-50厘米為宜,水色以黃綠色為佳。養殖期間若發現水色色澤變暗、池水泡沫增多且表層漂浮少量死藻的現象時,說明藻類開始老化,應即時適量的換水,以維持藻類的正常生長,避免"倒藻"現象的發生。
3、維持池塘微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的相對穩定
在對蝦養殖的池塘生態系統中,微生物是不可缺少的生物類群,它們在池塘的物質循環、能量傳遞和水體淨化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養殖水體的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為主,它們可以分解和利用水中的有機物,淨化水質和底質。在對蝦養殖的日常生產管理中,若強力增氧和保持有機碎屑在水中呈懸浮狀態,不僅可促進好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強化養殖水體的自淨功能,而且可限制其它兼性厭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許多弧菌屬的細菌是條件性致病菌,多屬於兼性厭氧型微生物,當其在水中密度較大和對蝦體質較弱時,容易感染對蝦並造成危害。
因此,在對蝦養殖過程應定期檢測池中的總細菌密度,養殖早期總細菌密度以3.0x10 4-5.0x10 4 cfu.mL -1 較為適宜;養殖中,後期隨著水中懸浮有機物的增加,總細菌密度會相應增大,以1.0x10 5-2.0x10 5 cfu.mL較為理想。
許多的成功養殖實例證明,當水中總細菌密度較大時,池塘水直通常比較穩定,對蝦的攝食生長也較為正常。另外,保持池塘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也極為重要,種類組成越複雜,更利於維持總細菌數量的穩定;若為生物的種類過於單一,天氣或其他環境因子的突然變化均可能會導致池塘微生物數量的大幅下降。在養殖生產中,許多養殖業者通常採取多種有益微生物製劑的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這對保持池塘微生物的種類多樣性和數量的穩定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
近年一些養殖業者喜歡採用"老水"養蝦,並獲得較好的養殖效果。所謂的"老水"養蝦就是將上一水養蝦效果最佳和水質最穩定的一池水留下來,等到其他池塘進水準被放養下一水蝦時,在將這池"老水"分別抽到每一口蝦池,相當於給每口準備放苗的池塘接入菌種和藻種。"老水"中微生物的種類組成穩定且比較理想,對當地的環境條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可取的作法。
4、實行科學的投餵管理
科學的投餵管理的宗旨是盡量避免飼料的過量投餵。目許多養殖戶擔心對蝦吃不飽而影響其生長速度,只要看見飼料觀察網裡沒有飼料就在下一餐次加料,而且每一天加料的幅度很大,希望對蝦長得更加快一些,其實這種作法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南美白對蝦有貪吃的習性,雖然飼料吃完了,也被消化了,但營養物質並沒有完全被對蝦所吸收利用,很多的營養物質被當作代謝產物而排到水裡,不僅造成飼料浪費,污染了水質,而且還會加重對蝦消化道系統的負擔,長期如此勢必會導致對蝦消化器官的功能繁亂。
其實這種現象早在2000年海南剛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時候就發生過,很多對蝦養殖了20天左右,攝食量開始迅速增加,但經過連續幾天的大幅度加料後,對蝦的消化系統就開始出現問題,隨後持蝦的食慾就大幅下降並發病死亡。
今年3月,泰國農業大學Chalor教授向拜耳對物保健有限公司的劉濤博士介紹,目前泰國也有很類似的情況發生,如果管理方面過於激進,比如放養密度越高,投料越多,就越容易發生"早期死亡綜合症"疫情。因此,在確定投料投餵量時,既要參照飼料觀察網的飼料攝食情況,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生長階段對蝦的的現存量、個體規格和相應的日投餌率來計算理論投餌量,以此來修正經驗投餌量,盡量避免飼料的過量投餵。
5、優化對蝦消化道的菌群組成
乳酸菌屬於非致病菌,是一類兼性厭氧微生物,它們產生的酸性物質和代謝產物不僅能強化對蝦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食慾和促進生長,而且可抑制對蝦消化道弧菌的生長繁殖。最近我們以一些養殖效果較佳、對蝦生長狀況較好的的池塘採集了許多活體對蝦樣品,發現正常對蝦的消化道有大量乳酸菌存在,其中某些乳酸菌是對蝦消化道的優勢菌株,可佔到消化道總細菌數量40%。
在實驗室的弧菌平板培養中,發現這些乳酸菌對綠色弧菌和黃色弧菌都有著顯著的抑制效果,抑制圈的大小可與與多抗菌素相媲美。在對蝦養殖過程中不定期地使用乳酸菌拌料投餵對蝦,將有助於優化對蝦消化道的菌群組成,對增強對蝦食慾和預防消化道疾病均有很好的效果。


 
 <<文章轉載自水產前沿 2013年6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旻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