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導,作為南海九江漁民的絕活之一,“數魚花”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伴隨著人工培育育苗技術的應用,該技藝從上世紀70年代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為了傳承九江地區這一獨有的工藝,近日,九江鎮相關部門計劃申請“非遺”,相關準備工作目前已開始。

091340u69q6y5m96551yyx  

老漁民:最盛時期三四百人同時忙碌

史料記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江鄉取得了朝廷裝撈魚花的專利,壟斷了“魚花業”,經過數百年的生產實踐中,九江人總結了一套獨特的裝撈魚花和培育魚苗的技術,這就是“數魚花”。

九江鎮水廠協會會長陳杰明介紹,“數魚花”要在初生魚苗在孵化4-5天之時舉行。傳統魚苗培育過程包括了魚花裝撈、篩選分類,其中又分為預測、分辨、設埠、裝撈、撇花、開魚花、清塘等,其中預測、撇花最考技能。

今年68歲的陳錦均,做過近30年的“數魚花”工作。陳伯回憶,在人工孵化魚苗出現之前,九江江段、河堤人流不絕,最多時候有18個裝魚苗的籮被安置在九江段的河面,近三四百人同時不停忙碌,“一籮一次少則數千,多則數万尾。”

至1958年,家魚人工繁育成功,1962年,當時的公社魚苗場相繼人工孵化養殖鰱、鳙魚、草魚、青魚等魚苗,從此,九江逐步結束江河裝撈魚花的歷史。

談傳承:學習至少一兩年 時代也在變

為何九江河段盛產魚花?陳伯介紹,與九江相鄰的西江魚每年2-3月在西江上游的肇慶等河段產卵,通過近5天的時間順江而下來到九江河段,此時的初生魚卵通過江水翻滾等作用下破卵而出成為真正意義的魚苗。同時,由於九江地處亞熱帶氣候區等因素,魚卵孵化早於內地一個月的時間,才有了九江“魚花”的市場基礎。

“魚花細入髮絲,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它們按照種類分離出來,而且要求存活率,最少要通過一到兩年的專業學習才行,如今的年輕人吃不了這個苦,而且時代也不太需要這種傳統技術。”陳伯介紹,僅在“數魚花”技藝上,在上世紀60年代九江曾有近百人掌握這門技術,但如今已經不足10人,陳伯已是九江“數魚花”工藝少有的傳承者之一。

據悉,該鎮申報的“江河捕撈傳統工藝”非遺已獲南海批复,而其中的“數魚花”工藝該水產協會正計劃聯合當地文化部門單獨提出申請“非遺”。

“數魚花”指通過特殊的撈魚花器具,將生長於西江的初生魚苗人工取回後按種類分離的工藝。清《廣東新語》記載,“魚花、細如針,一勺輒千萬,唯九江人能辨之。”其中數魚花可以稱之為九江人的絕活。

新聞來源:水產前延 http://fishfirst.cn/article-43975-1.html

延伸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譯無形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旻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