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黑鮪季在拍賣聲、槍聲以及可能簽署的臺菲漁業協議的討論聲中結束了。今年的捕獲量雖然在政府強力護漁下較去年多了150尾,但早已不能與十年前動輒上萬尾的數字相比。去年底,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發佈的評估報告指出,太平洋黑鮪數量從1952至2011年間已減少了96.4%之多。


屏東縣政府日前宣布計畫自明年起停辦「第一鮪」拍賣,但除了停辦第一鮪,漁業資源的使用和規劃應有更謹慎的思考才能年年有魚。被老饕視為極品的黑鮪魚,在東港每公斤平均價格都在800-1000元。然而近年來在媒體炒作下,「第一鮪」的拍賣價每公斤可達六、七千元不等,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漁民爭相冒險,只為了摘下第一鮪的光榮頭銜。

考量漁民作業安全,第一鮪拍賣停辦固然是屏東縣政府跨出的第一步。然而在黑鮪季之外,臺灣33萬的漁民正受苦於海洋資源枯竭,臺灣漁業發展必須跳脫黑鮪季模式的短線操作,要有更長遠永續的規劃才行。


臺灣四面環海,不論沿近海或遠洋漁業都相當發達,鮪魚捕撈量名列前茅,像「廣大興」這樣的小型延繩釣漁船,數量更是稱霸中西太平洋。臺灣遠洋漁業產值有九成來自於鮪魚,帶來上百億的外貿出口值。但是鮪魚這項重要資源已經在急速消失中。除了黑鮪魚,中西太平洋的四種主要鮪魚中,黃鰭鮪、大目鮪與長鰭鮪,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紅皮書,若持續捕撈,恐有瀕絕危機。

作為主管機關的漁業署,在黑鮪季期間竟完全噤聲,對數量下滑不聞不問。黑鮪季之外,在重要的區域漁業組織會議中,也未對保育工作有所建樹。同樣身為全球遠洋強權的韓國,上週已將漁業管理納入實際立法,建立高額罰鍰扼止非法漁業行為、強化漁船監控系統、建立非法漁業調查小組,並停止對非法漁業的補助。

鮪魚為洄游漁種,面對鮪魚數量持續下降,為了確保漁民未來生計,肩負漁民權益的漁業署,就應善盡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WCPFC,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的會員責任,主動在國際會議提出有效管理方案,限制各國捕撈額度,並與地方政府並進實行永續管理方針,才能讓海洋生生不息。

每年的七月一日是臺灣的漁民節,漁業署除了表揚模範漁民以外,更應該要積極思考漁業如何永續發展。否則不管簽訂再多漁業協議、派出多少軍艦護漁,都無法拯救奄奄一息的海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旻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